这几天,印度又开始在国际上制造风波。前不久在上合峰会上,印度与其他国家发生了不愉快的对话,而现在,他们又开始挑起事端,最近印度的一系列“奇怪操作”令人摸不着头脑。
莫迪似乎在试图通过与东方国家发生矛盾,来提高自己在西方阵营中的政治地位。可问题是,尽管印度努力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关注和地位,却连加拿大主办的一个重要国际峰会也未被邀请,这也是自2019年起,莫迪首次缺席这种西方核心圈的会议。
这一事实无疑暴露了印度无论如何努力表现,仍然无法改变其在西方阵营中的地位逐渐下滑的局面。许多国家对此已有清醒认识,纷纷决定离开西方阵营,转向更加神秘的东方力量。
然而,印度依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反而执意将自己推向更远的方向,甚至最近出台了一项新的政策。据《今日印度》7月2日的报道,印度国防部正在启动一项宏大的计划——全面审查军事采购,剔除所有含有中国零部件的装备。
这意味着,印度不仅将停止购买中国的军事设备,甚至连装备中的中国原料、半成品和零件也一并排除,试图与中国“彻底切割”。当然,从某种角度来看,这也能理解,毕竟印度一直自视为亚洲最强国,想要通过这种方式超越中国,所以将中国当成了假想敌。
然而,问题在于,印度显然低估了自己对中国军事技术的依赖,尤其是低估了中国制造的强大实力。为此,印度开始对全军的装备进行审查,迅速发现,很多关键性军事装备若去除中国零件,几乎只剩下空壳子。
特别是在无人机和反无人机系统这类先进装备上,去除中国零部件后,它们几乎都变成了“空架子”。对于印度军方来说,无人机系统的角色不言而喻,它们既是战场上的“空中打击者”,也能有效切断敌人的后勤补给线,甚至为炮兵指引火力,消灭敌方装甲。正因如此,无人机的低成本、可大规模复制等特性,让它成为现代战争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武器。
中国在无人机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几乎无人能敌,很多民用无人机经过简单改造后,就能转化为致命武器。在全球范围内,尽管某些国家拥有更为先进的军用无人机技术,但在性价比和大规模生产方面,几乎没有国家能与中国相抗衡。
而印度供应商依然偷偷采购中国零部件,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尽管他们并非出于不爱国的目的,而是在实际的商业决策面前,他们只能选择性价比最高的产品。这些厂商显然知道,在找不到合适替代品的情况下,选择中国的零部件是最为实际的选择。
如果说无人机领域的依赖还是“显而易见”的话,那么中国稀土的支配地位则如同一根无形的绳索,牢牢拽住了印度的军工脖子。很多人认为中国的稀土资源优势仅仅体现在储量上,实则不然。中国真正的竞争优势,在于稀土冶炼和加工技术几乎掌控了全球市场。
这种技术壁垒远超矿山的储量,它随着技术专利的积累,变得越来越高,越来越难以逾越。稀土元素在现代军事工业中至关重要,从精确制导导弹到雷达系统,再到隐形涂层,几乎无处不在。正是由于这一重要性,中国在贸易战期间甚至迫使美国作出了妥协。
印度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国防部随即宣布要提升稀土的生产能力,誓言要实现自给自足。然而,现实的挑战却异常艰巨。虽然印度声称自己拥有世界第三大稀土储量,但其矿山的开采设备大多依赖进口,尤其是来自中国。而更为致命的是,印度缺乏先进的稀土冶炼技术,开采出来的矿石几乎无法达到合格标准。
截至2024年,印度在全球稀土产量中的份额不到0.5%,且大多是低端产品,短期内要摆脱中国在稀土领域的制约,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面对这样的困境,印度国防部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变化。从最初的“实现完全独立”的激烈宣言,变成了更为务实的措辞:“梳理供应链依赖关系,深入评估成本结构和技术转让过程”。这一转变实际上暴露出,想要与“中国制造”彻底切割的目标,实在是太过艰难。
甚至有传闻称,国防部可能会引入外部机构来重新核查国产化水平,绘制更为详细的供应链依赖图,以清楚地了解自己对中国零部件的依赖程度。
在过去的几年里,印度政府曾推出了一项名为“生产关联激励计划”的政策,旨在通过给国内外制造业提供补贴,鼓励企业将工厂迁至印度。然而,四年过去,政府承诺的230亿美元补贴中,实际上到位的只有17.3亿美元,甚至连承诺的8%都没能兑现。
这场“画饼”式的运动让大量企业投资失败,政府在产业政策方面的信誉严重受损。如今,印度政府决定终止这个计划,但由于前车之鉴,许多企业对政府的新承诺已不再信任。如今的印度企业,恐怕已经不再抱有“本土制造”的梦想,而是选择通过绕道采购零件来应对困境。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印度是否有能力支撑起自己的“本土制造”雄心呢?您如何看待这一局势?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