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电子平台:21专访|在新质生产力与消费美学之间:艾瑞森的PVD创新之路

  公司动态     |      2025-07-12 16:12

  在昆山陆家镇,有一家专注表面改性材料研发与制造的企业,正用纳米级镀膜工艺悄然改变材料世界。它的名字叫艾瑞森。大众消费者或许从未听说过这家公司,却已在日常中与它的匠人技术相遇。

  2024年,某全球知名高端品牌推出高端智能腕表,其表圈、表冠和表带间金部分采用黄金PVD(物理气相沉积)工艺,通过线K黄金与钛金属融为一体,呈现金色与钛黑色交错的视觉张力。

  又如,某全球知名咖啡连锁店曾推出一款水杯,其表面涂层经PVD处理后,随光线变化映出洁白雪色或深蓝暮色,兼具耐热性能与视觉美感,成为打造高感知度产品的周边产品之一。

  PVD,全称 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中文意为“物理气相沉积”。该技术通过高真空环境下将金属材料汽化沉积于产品表面,形成一层致密而牢固的纳米级薄膜,不仅提升硬度、耐磨性、抗腐蚀能力,还具备独特的光泽与颜色表现。

  从手表的黄金光泽,到杯子的幻光变色,PVD正从“看不见”的工业加工技术,演化为“看得见”的消费美学体验。在艾瑞森董事长毛昌海看来,这项技术既是功能强化的利器,也正成为新质生产力的现实体现。

  从昆山这片制造业沃土成长起来的艾瑞森,正通过覆盖华南、西南、华北的区域性生产中心,以及深入客户厂区的驻场服务网络,为我国制造企业提供定制化涂层解决方案,开启一场从工业到生活、从模具到美学的技术革新。

  PVD涂层的产业化路径并不复杂。最初,它被用来提升刀具的耐磨性,从航天工业转入钟表制造,随后在汽车行业落地应用。2000年前后,这项技术被引入中国,起初用于解决硬质合金模具的使用寿命问题。艾瑞森正是在这一波技术传入期成立,切入了这个高度专业化、技术门槛高的领域。

  PVD涂层技术应用虽起步艰难,但在中国制造快速跃升的背景下,市场需求极为迫切。艾瑞森率先在燃油发动机核心零部件等关键部位实现技术攻关,与主机厂同步开发工艺,逐步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随着国五、国六等排放标准的升级,PVD在汽车行业得到了进一步验证和普及。紧接着,伴随中国消费市场对产品质感与耐久性能的期待提升,这项原本应用于工业的技术也逐步走出“隐蔽角”,延伸至3C电子、智能穿戴、家电五金等生活场景。

  从光影质感到抗指纹、从抗腐蚀到环保无镍,PVD的每一次技术突破,都是产业边界的一次重绘。本次走访中,毛昌海向我们展示了两款代表性产品:高端智能腕表的黄金 PVD 表带与咖啡随行杯——前者通过真金镀膜实现金钛双色交错的视觉表达,后者则以变幻光泽成为品牌审美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艾瑞森也正加速向无人机复合材料、新能源双极板、半导体封装基板等新兴场景进发。尽管这些市场尚在起步阶段,但PVD具备天然的跨场景潜能。要真正推动普及,关键仍是把技术做好、把成本打下来。

  “你会发现,一旦成本降下来,很多原来觉得太贵的行业就能承接起这种技术了。”毛昌海表示。事实上,这也是艾瑞森坚持多区域扩产、加速贴近客户布局的原因——通过贴近客户的生产选址和数字化系统的搭建,企业的服务响应更快、业务量稳步增长,加速推动了PVD从工业向消费的场景迁移。

  如今,从新能源汽车到消费级无人机,从芯片封装基板到镀钛涂层水杯,PVD技术正穿越工业与生活的边界,成为制造体系与消费体验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对许多制造企业来说,研发往往意味着客户提需求、企业来打样。但在毛昌海看来,这种单向模式远不足以支撑PVD技术应用的持续向前。

  “过去我们是追赶者,有现成的模式可参考。如今公司做的很多事情前面已经没了参照物,就必须主动定义方向。”他说。基于这样的考量,艾瑞森近年来一边持续积累核心工艺能力,一边逐步推动“客户参与验证”向“客户共建场景”的研发机制转型。

  具体来看,随着应用边界不断外扩,艾瑞森在研发一端从技术提供者转变为创新组织者。2024年,公司牵头组建“苏州市高性能PVD纳米薄膜材料关键技术创新联合体”,联合中南大学、苏州大学、东南大学、昆山工研院及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等8家成员单位,围绕核心装备、DLC类金刚石复合涂层、高电位燃料电池双极板等“卡脖子”领域开展系统攻关,探索一套“从科研到应用”的协同范式。

  “我们既有对底层技术的理解,也有来自市场端的反馈机制,能第一时间捕捉客户的痛点。”毛昌海指出,这种联合体机制的最大意义,在于打通了成果转化的中间地带,让科研不再高悬,应用也不再割裂。

  值得关注的还有艾瑞森在“众筹科研(Crowdfunding)”机制上的探索。通过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等机构联合立项,针对“钛合金表面耐磨性与结合力提升”等行业共性难题,艾瑞森展开了“共投、共研、共担、共赢”式的项目合作。相较传统纵向研发,这类横向协作机制更能调动资金、资源与场景的多方合力,也大幅提升了成果落地的效率。

  “我是工程师出身,愿意花精力做一些短期内看不到商业回报的事。”毛昌海相信,只要储备到位、场景成熟,许多今天看似超前的产品,很可能成为未来的行业爆发点。

  如今,在艾瑞森内部,已有多项具备前瞻性的涂层产品完成技术储备,静待新能源、3C电子、半导体封装等新赛道的窗口期。一种“研发与场景共振”的技术机制,正在逐步成为这家材料企业面向未来的创新底座。

  2012年,毛昌海告别在上海的工作,和几位创业伙伴来到昆山创立了艾瑞森。在此之前,他已在真空镀膜领域深耕多年,对这项技术的潜力充满信心。然而,创业的历程远比想象中艰难。

  “那时在我们这个行业,一台设备最便宜也要七百万元。”毛昌海回忆说。几位合伙人东拼西凑才买下第一台机器,“还得再干两年,才能攒出第二台的钱。”即便从创业之初就将所有收入投入再生产,公司的发展仍然举步维艰。

  真正的转机来自昆山创控的到来。彼时,昆山政府工作人员在企业走访中了解到艾瑞森的发展瓶颈,不仅通过昆山创控提供了2500万元的股权投资,更辅以融资租赁、银行担保等多种金融手段,为企业打通了“设备—产能—订单”的通路。

  尽管在当时,2500万元购入一台新设备即已消耗大半,但叠加配套金融工具的组合效应,足以支撑公司跨过关键门槛并迈入发展快车道,向更大的技术空间和更广的行业赛道稳步延展。

  不久之后,艾瑞森又获得了来自毅达资本的数千万元投资,正式启动面向消费电子领域的服务扩张。那时的艾瑞森,已积累了超大规模的涂层应用实例数据库,掌握上万种PVD镀膜工艺组合,具备跨行业复制的底层能力。

  在毅达资本团队看来,艾瑞森作为国内PVD涂层服务的头部企业,正处于一个收获行业红利、加速向多赛道渗透的关键阶段。随着我国制造水平持续提升,越来越多行业对材料性能提出更高要求,PVD技术的应用空间也将不断被拓展。

  艾瑞森的总部始终设在昆山,但客户却遍布全国乃至全球。对这家公司来说,真正依托昆山的,不是本地客户的密度,而是这片土地所提供的阳光雨露与制度土壤——一种支撑制造服务型创新企业成长所需的系统能力。

  PG电子平台

  目前,艾瑞森已在华南、西南、华北多地设立区域生产中心,甚至将部分产线直接搬进重点客户厂区,实现驻场式定制化服务。毛昌海将这种模式形容为“把自己嵌进客户流程里”——既保证了产品效率与交付稳定性,也增强了客户粘性与协同响应速度。

  在他看来,这正是艾瑞森从一家“设备型公司”成长为“平台型企业”的分水岭。而这条路径,正是在昆山这片制造沃土上“镀”出的系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