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安孚科技(603031)公告,终止与高能时代(广东横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高能时代”)等合作的300MWh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中试项目。
该项目原本承载着安孚科技的转型希望。今年3月,安孚科技宣布,其控股子公司南孚电池将与南平绿色产业基金、高能时代共同投资5000万元设立合资公司,建设300MWh硫化物基全固态电池中试产线。合资公司由高能时代持股51%,南平绿色产业基金持股30%,南孚电池持股19%。
彼时,三方的产业化计划野心勃勃:2026年底前,完成3C消费类和小动力两轮车固态电池产品送样;2027年底前,家庭储能类产品送样;2028年底前,机器人及新能源汽车动力产品送样;2030年,实现大型储能设备产品送样。
然而签约仅四个月,项目便宣告终止。安孚科技公告显示,终止直接原因是高能时代控股股东股份遭冻结,其经营稳定性及履约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不过,目前合资公司尚未设立,各方亦均未实际出资。
不仅如此,仅在两天前(7月16日),蠡湖股份(300694)与高能时代的固态电池合作计划也宣告破裂。据公告,蠡湖股份拟将其持有的高能蠡湖45.45%的股权以0元的价格转让给高能时代全资子公司高能时代(深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深圳高能时代”)。
相较于安孚科技,蠡湖股份与深圳高能时代的合作较早。去年10月,该公司与高能时代签署协议,共同研发全固态硫化物电池产业化技术。同年12月,项目公司高能蠡湖在深圳市龙岗区成立。
但是,高能蠡湖设立后,深圳高能时代一直未能按约定履行首期出资义务,且蠡湖股份多次催缴未果,构成严重违约。因此蠡湖股份选择0元转让股权退出合资公司。
这两起事件折射出固态电池领域的深层矛盾。安孚科技作为碱性电池龙头,试图通过南孚电池切入固态电池赛道,而蠡湖股份作为汽车零部件企业,则看重固态电池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应用潜力,其合作协议甚至设置了“量产优先合作权”条款。但事与愿违,两家上市公司的战略布局均因高能时代的履约问题戛然而止。
与此同时,这两起终止事件也为固态电池行业的合作模式敲响警钟,技术实力不等于商业信誉,产业资本在合作前需全面评估技术方的经营稳定性和历史履约记录。
公开资料显示,高能时代创始人、董事长罗明深耕固态电池领域15年,曾担任丰田汽车动力技术研发负责人,并帮助长城汽车在日本组建电池研发中心。
依托创始人罗明整合的尖端产业供应链与人才资源,在成立当年,高能时代便步同步设立了日本先进电池研发中心(GTC-Power株式会社),与东京大学、东京工业大学达成战略合作,并成为国内首家完成1Ah-20Ah硫化物全固态原型电芯研发的企业。
此后,高能时代相继完成多轮融资,并在2022年启用国内最大硫化物全固态电池研发中心(珠海),2023年成立深圳全固态电池商业化研发中心,2024年建成国内首条全固态电池生产试验线。
多重技术光环使高能时代成功吸引了安孚科技和蠡湖股份等产业资本的合作。但固态电池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且技术门槛极高,技术优势无法快速转化为商业成果。因此,高能时代原本试图通过风险隔离机制,绑定上市公司获取资源“借力”,在资金链断裂时显得尤为脆弱。
根据蠡湖股份公告,2024年,深圳高能时代营业收入为1.95万元,净利润为-1,789.85万元。
随着两家上市公司终止合作,以及破产传闻的传出,高能时代,这家曾经的技术明星,似乎在一夜之间跌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