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览时评:当莫斯科谢列梅捷沃机场的旅客被迫睡在地板上,而俄军宣称“拦截90%无人机”时,这场战争已悄然进入新阶段。7月21日的袭击中,15架千元级改装无人机突破俄军防线,瘫痪首都航空枢纽,暴露出传统防空体系在蜂群战术前的无力——现代战争规则正被廉价无人机重构。
俄乌单日互射超500架无人机,乌军以民用改装机消耗俄军S-400系统。一架价值百万美元的防空导弹击落千元无人机,成本比达1:1000。这种“高射炮打蚊子”的困境,迫使俄军电子战部队24小时待命,却仍难阻塑料机身与电磁干扰结合的突防组合。
莫斯科州防线被突破并非偶然。北约卫星情报为乌军提供“战场透视”,无人机群以6-12架编队多波次突袭,专攻雷达盲区。俄军“铠甲-S1”系统对低慢小目标识别率不足40%,而民用机场、铁路调度站等非军事目标成为新焦点,战争边界彻底模糊。
乌军瘫痪莫斯科物流链的同时,俄军以426架无人机压制乌防空火力。双方电子战部队在无线电静默与反干扰中拉锯,但北约实时数据链让乌军获得不对称优势。这场袭击恰逢俄乌和谈前夕,凸显军事施压已成谈判标配手段。
当联合国谴责袭击民用设施时,全球不得不正视一个事实:无人机正将战争成本降至极端,而伦理底线与技术防御谁先崩溃,将决定未来冲突的形态。